李伯虎:智慧城市要確立牽頭主管部門
發布時間:2013-04-16 新聞來源:人民郵電報
http://wlw.job1001.com/ 物聯網英才網
編者語:智慧城市建設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可以說,包括物聯網、云計算、網絡與通信、高性能計算、建模仿真等在內的新興信息技術,為實現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聯、協同運作、智能處理提供了先進的核心使能技術與手段。
智慧城市要確立牽頭主管部門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多類建設模式。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許晶華總結了3種建設模式,即成都、上海、重慶、南京、江蘇揚州等主導的信息基礎設施先導模式;以天津、杭州、廣州、西安、江蘇無錫等為代表的智能產業驅動模式;北京、沈陽、武漢、浙江寧波、廣東深圳等進行的以發展城市智能服務為突破口的建設模式。第二,發展不平衡。《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對全國96個城市的官方數據、第三方數據與申請公開數據進行統計、量化處理后,其結果顯示:我國處于智慧城市規劃布局階段的城市有17個,啟動準備階段有26個,建設推進階段有46個,部署應用階段有7個,初具規模階段0個。第三,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例如,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起點較低,觀念、隊伍、技術、產業、設備、投資等方面相對薄弱;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差異較大;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涉及規模空前(數億人)的農村人口遷移、就業、社會保障、資源利用等問題。此外,智慧城市建設還涉及中國特色的城市、城鎮嵌套結構,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并兼有政府推動型和市場推動型兩種發展模式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推動兩種機制等。
對此,我們建議:第一,要從國家層面制定智慧城市發展綱要,盡快探索、制定與在建城市特征相適應的智慧城市建設管理制度與標準體系,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規,實現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協調發展。第二,要確立牽頭主管部門,進行合理有序布局。根據各區域產業發展基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等,加快布局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合理布局產業與各項配套功能,發揮集聚效應,鼓勵在智慧城市各相關領域組建產業聯盟。第三,組建國家級研究院,攜手政府展開合作。聘請覆蓋核心技術、經濟、公共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組建國家級智慧城市研究院,并與高校、企業、專業培訓機構相互配合,共同建設合理完善的智慧城市人才培養體系。第四,發揮試點先行示范效應,逐步提升整體水平。建議將智慧城市項目列入國家有關計劃,并鼓勵該項目的試點城市進行先行示范。此外,各城市在規劃與實施智慧城市項目時,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重視發展人(組織)的綜合素質,探索經營管理新模式,加快推進新技術的集成優化,妥善處理好本地區出現的新問題。
智慧城市建設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可以說,包括物聯網、云計算、網絡與通信、高性能計算、建模仿真等在內的新興信息技術,為實現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聯、協同運作、智能處理提供了先進的核心使能技術與手段。具體地講,物聯網技術可為智慧城市實現“人—物—環境”三元融合一體提供最重要的基礎使能技術與新運行模式;云計算技術為城市中海量信息的存取、資源共享和協同、智能計算等提供使能技術與服務;網絡通信技術則為信息傳輸搭建高速的網絡通信環境,為市民提供無處不在的公共服務,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網絡通信基礎支撐,構建隨處可用、高速互聯、終端多樣化的網絡化城市;高性能計算技術將在智慧城市求解復雜問題和開展海量信息處理及計算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通過對智慧城市各功能領域和運營活動的建模、分析,建模仿真技術能夠高效指導智慧城市進行論證、設計、分析、試驗、運行和評估,尤其是現代建模仿真系統,可以成為智慧城市智能處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參與城市實時運行中的各類處理、分析與決策。作為支持智慧城市各領域進行決策和預測的基礎技術,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智慧城市中龐大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快速存取、挖掘、管理、處理;而系統工程技術將會有效解決智慧城市這一復雜系統在體系結構、支撐平臺、系統集成和實施方法等方面的重大難題,從而支持智慧城市的構建、集成和運營。
出處:人民郵電報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