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份遭遇嚴重旱情侵襲 糧食減產或施壓CPI
發布時間:2014-08-13 新聞來源:騰訊財經
雖然立秋節氣已過,但中國農業仍被嚴峻的旱情所炙烤。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受旱面積高達6589萬畝,嚴重的旱情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農業損失,糧食減產也有可能推高下半年物價,對CPI形成一定壓力。
據騰訊財經梳理,始于7月份的這一輪旱情,先后侵襲了河南、山東、陜西、湖北、內蒙古、山西、新疆等多個省份,嚴重旱情造成了大面積的農作物減收甚至絕收。
截至8月11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6589萬畝,主要分布在河南、內蒙古、湖北、遼寧、河北等地;有235萬人、254萬頭大牲畜因旱出現飲水困難,主要布在湖北、河南、內蒙古、遼寧、甘肅等地。
持續多日的旱災已給中原糧倉河南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9億元。數據顯示,河南秋糧受旱面積2714萬畝,全省仍有59.2萬人、7.63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主要分布在許昌、鄭州、洛陽、南陽,平頂山、三門峽、駐馬店、鞏義、汝州等地。
山東省一度有3000多萬畝作物受旱,主要分布在臨沂、濰坊、煙臺、青島、日照、濟寧、菏澤、棗莊、淄博等市。今年1月1日至8月11日,山東省平均降水量328.6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27.3%,較去年同期偏少39.4%。其中,6月1日至今,山東省平均降水量218.8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34.5%,較去年同期偏少43.5%。目前,山東省因旱災經濟損失已達到39億元,農作物絕收面積占全國旱災損失的近十分之一。
內蒙古農作物受旱面積1520達萬畝,其中重旱700萬畝。干旱造成全區39萬人、250多萬頭牲畜飲水困難、180多座水庫干涸;西部牧區近23萬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場受旱嚴重,有5萬多農牧戶靠遠距離拉水解決人和牲畜的基本生活用水。
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目前吉林省多個產糧大縣干旱嚴重,其中長嶺、農安、公主嶺等10個產糧大縣降水量創1951年以來最少,部分地塊甚至絕收。吉林省政府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旱田受旱面積達629萬畝,其中白城、松原、四平等糧食主產區處于中度和重度干旱。預計未來10天,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0毫米左右,比常年同期42.4毫米明顯偏少,干旱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干旱程度繼續加重。
遼寧省7月份以來降雨持續偏少,遼西大部及遼南部分地區降雨量較多年同期偏少6到7成,特別是7月中旬以來,全省高溫無雨日已持續15天以上,阜新、朝陽、錦州、大連、葫蘆島等市土壤墑情嚴重不足,農作物生長受到較大影響,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
山西省有25個縣市土壤存在不同旱情,全省54條河道斷流,225座水庫干涸。山西全省田作物受旱面積近800萬畝,因旱導致近3萬人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氣象監測顯示,山東、河南、陜西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湖北中部、安徽西北部、華北中部和東部、四川盆地東部、遼寧西部、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出現了中到重度氣象干旱,河南中東部部分地區達特旱。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人士表示,今年出現的大范圍干旱是主要受到貝加爾湖高壓系統長期穩定控制造成的,此外,還與東亞季風階段性偏弱造成上述地區降水少有關。
據報道,今年我國旱情呈現出范圍廣、高溫干旱疊加、重旱區域集中等五大特點。農業部數據顯示,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陜西、甘肅、新疆等12個省區目前均出現不同程度旱情,據農業專家介紹,旱情期間,我國黃淮、華北、西北大部分玉米處于喇叭口期,水稻處于孕穗期,正是需水臨界期,生長發育快,需水量大,目前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區作物生育進程受阻。
由于糧食在中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糧食減產對物價走勢產生影響。
國家統計局周六在發布7月CPI指數后表示,近期我國多地出現大雨和干旱天氣,造成部分區域玉米等作物生產受到影響,農作物減產的預期有利于推升其價格,而這種價格上揚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傳導至豬肉的價格表現上,這意味著持續的嚴重旱情將對未來幾個月的CPI形成壓力。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