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發展模式將被迫轉變
發布時間:2012-07-03 新聞來源:一覽稀土英才網
據一覽稀土英才網了解到:短暫降溫后,稀土再度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焦點。3月13日,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首次聯合起來,將中國訴至世界貿易組織(WTO),要求就稀土出口限制問題與中國進行磋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稱,中國對包括稀土、鎢和鉬實施了不公平的出口限制措施,包括征收出口關稅、規定出口配額和出口價格,同時在出口程序上實行限制。美方稱,這降低了上述產品在中國國內的價格但抬高了外國企業的進口價格,使得外國企業面對不公平競爭,且需要承受將生產和就業崗位轉往中國的壓力。中方則重申,中方政策目標是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無意通過扭曲貿易的方式保護國內產業。
此前兩個月,持續近三年的九種原材料案終于塵埃落定,中方的環保訴求并未獲得WTO的支持。原材料案勝訴在手,增加了美歐日在稀土案上的砝碼。而中國則在2010年開始加強對國內稀土產業的整合,試圖證明在限制出口的同時,國內的生產、消費也一并受到限制,以謀得WTO規則下例外的可能。
2011年,國土資源部公布了首批稀土礦產國家規劃礦區名單及范圍;稀土資源稅提高逾10倍;環保部與國家質監總局聯合發布《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商務部將環保標準和行業準入標準納入出口企業資質條件,年末公布的出口配額中,包括包鋼稀土在內的19家尚在進行環保核查的企業,只獲得了預留配額,待企業通過環保核查后再下達。對稀土初級產品的國內生產、消費和出口實施同步管理。
與此同時,在內蒙古、江西兩大稀土礦區,盡管以包鋼稀土、五礦等國有大企業牽頭的方式備受爭議,產業整合也已全面展開。去年8月和10月,由于生產指令性計劃耗盡和價格跳水,稀土產業曾兩次倡議停產。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